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治疗胆息肉药物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
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治疗胆息肉药物为良性和恶性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不吃食物时,胆囊就将胆汁贮存起来,吃食物时胆囊就将胆汁排出。当我们睡了一夜,胆囊内存满了胆汁,起床后定时吃早餐,胆囊就把存贮了一夜的胆汁排出来帮助消化食物,胆囊自己也得到放松。不吃早餐,存放了一夜的胆汁无法定时排出,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治疗胆息肉药物,炎症就会慢慢侵入,逐渐形成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及胆结石和等胆囊疾病。胆囊的机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以备进食后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胆囊切除以后,胆汁固然没有了“贮藏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胆管可发生代偿性扩大,部分替代胆囊的作用。但是因为胆管没有浓缩胆汁的能力,稀薄的胆汁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要减弱一些。患者在进食脂肪丰富的食物后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
治疗胆息肉药物食物在消化道内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空的自然刺激物,与食物种类也有很大关系。蛋、肉、肝等高蛋白的食物对刺激胆汁的流出作用最大,高脂肪或混合性食物的作用次之,而糖类的作用很小。人在进餐半小时内,胆囊开始收缩,在20~105分钟内不规则地排空,但很少完全排空,胆囊这种活动也受情绪的影响。胆囊中的胆盐或胆汁是随胆汁流出或排出的物质。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小肠的刺激,都可通过神经反射使胆汁少量增加,并使胆囊收缩轻度加强。小肠黏膜释放的多肽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兴奋胆囊,使胆囊强烈收缩和奥狄括约肌舒张。蛋白质分解产、脂酸钠、盐酸、脂肪等都可促进其释放。当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舒张,肝胆汁流向胆囊,胆道系统内压力增高。为防止这种无限制地增高,胆囊黏膜能迅速重吸收胆囊内胆汁的水和电解质,存留的胆盐、胆色素和胆固醇,可比肝胆汁浓缩1/5~1/10之多。胆囊浓缩胆汁的最初步骤,是钠、氯和碳酸氢盐由胆囊黏膜转移到血液胆囊贮存和排送胆汁到肠腔,保证吃下去的食物能得到消化。
延伸阅读:
胆息肉药
现在的胆囊息肉病人多数是胆固醇息肉,其中现在的垃圾食品、洋快餐是罪魁祸首。所有胆囊息肉患者无论有症状与否都应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不论采取任何治疗办法都应积极主动去对抗疾病,千万不要消极的对待疾病,让其无限制的发展。如息肉小于1.2cm则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保守治疗,如息肉大于1.2cm则应考虑采取手术治疗。而在日常生活中,肥肉一定要少吃,酒少喝
胆囊息肉肝
胆囊息肉肝则可行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 >18mm ,即有晚期癌的可能 ,可直接开腹行扩大胆囊切除术 ,甚至要做广泛淋巴结清扫。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胆囊息肉肝以中青年为主。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但常难以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