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大样本临床回顾和前瞻性研究及脓毒症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率先提出了符合烧伤实际的脓毒症诊断标准,提出了烧伤脓毒症的临床综合防治方案。在全国6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烧伤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这一成果近日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柴家科教授等在著名创(烧)伤外科专家盛志勇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严重烧伤脓毒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发现,烧伤脓毒症的发生除与烧伤面积的大小、深度、伤员年龄、有无吸入性损伤等有关外,休克和感染是烧伤脓毒症发生的重要诱因,而所有mods患者发病前都有脓毒症的表现。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死于脓毒症的病人血浆促炎介质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者,提示细菌毒素入血导致的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
研究人员认为,脓毒症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放在治病(烧伤)而不是治症(脓毒症),在治疗严重烧伤时,必须清除或削弱导致严重脓毒症和mods的诱因。为此,他们提出了抗休克治疗的三个目标:即及时快速充分的液体复苏,保证广泛组织的供氧;迅速恢复肠道血供,保护肠黏膜屏障,阻止肠腔内内毒素入血;防治氧自由基损伤。对于已经发生脓毒症及其并发症的患者,重点采取以创面处理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对脓毒症并发高纳血症的患者,采用自行研制的血仿膜无肝素血液透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