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网易
幼儿发生于眼眶及球后的血管瘤由于部位特殊,早期引起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等。本文报道1例球后区血管瘤患儿,口服激素疗效欠佳,又无法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试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疗效显著,患儿双眼基本对称,CT检查瘤体消退,现报道如下。那么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分析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对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分析进行全面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分析之病例资料
患儿男,1.5 岁,因“左颊部无痛性肿大发现半年”于1年前首次入院。患者出生后不久即被家长无意中发现其左颊部隆起肿大,无痛,随年龄而缓慢变大,明确诊断为颊部血管瘤而给予平阳霉素硬化治疗两次。在治疗过程中,于其10月龄时出现眼球突出伴左眼流泪,给予增强CT扫描检查,提示球后区占位,经与眼科会诊,复习病史诊断为球后区血管瘤。但治疗手段有限,硬化注射、手术治疗都不是首选。经与患儿家长沟通后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处方剂量1.5mg·kg-1·d-1,口服1个月后眼球突出症状减轻,3个月后眼球突出症状明显减轻。4个月后双眼基本对称,持续服用5个月后逐渐减量,整个治疗过程持续6个月,复诊查体见颊部肿大较前明显减轻,双眼基本对称。增强CT扫描检查球后两侧基本对称,无明显占位。
二、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分析之病例讨论
血管瘤是胚胎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先天发育畸形,多见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颌面部,约占全身的60%。通常1岁以内快速增殖,85%~90%的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但完全消退常需数年之久,而且40%~50%的血管瘤消退后局部仍有血管扩张、瘢痕形成、上皮萎缩、皮肤松弛等后遗症。特别是一些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如眼眶及眶底区血管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而影响患儿及家长心理及患儿的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早期的干预治疗势在必行。
三: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分析之治疗方法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颇多,如药物、激光、冷冻、放射、手术等。药物包含有口服激素、干扰素、平阳霉素等。而激素一直以来是治疗血管瘤的首选一线药物。但激素的应用有其局限性,首先激素对增殖期血管瘤有效,对消退期血管瘤无效,而且容易引起诸如Cushing综合征,胃肠道反应,继发感染,心肌病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甚至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1、平阳霉素为抗癌类药物,不良反应多,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还有待临床观察。眶周及球后区血管瘤由于病变部位特殊,口服激素疗效欠佳,注射激素及平阳霉素有引起视网膜动脉栓塞、眼睑坏死、皮下脂肪萎缩等风险,应引起医务人员高度重视。任其病变发展,会引起患儿眼球突出移位,眼球运动障碍,视神经受压,视力下降甚或复视,失明等危险。所以早期正确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
2、普萘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广泛,如治疗高血压、室上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长QT综合征等。自2008年国外报道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以来,国内也开始将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应用于临床。
普萘洛尔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据专家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1)促使血管收缩致使血管瘤变色变软;(2)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而促进瘤体消退;(3)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目前的临床研究及观察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另外,普萘洛尔的不良反应少,在正常的剂量范围内,其潜在的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糖,低血压,食欲减退,腹泻,嗜睡或失眠等。我们在临床中,参考1.5~2.0 mg·kg-1·d-1的处方剂量给予患儿顿服用药。
四: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分析之专家分析
该例患儿起始剂量为10 mg,早餐后顿服,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变化,哭闹规律,睡眠情况,进食情况及有无腹泻等。服药后半个月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眼球突出症状改善。随体重增加,后服药量调整至15 mg顿服。
持续服用普萘洛尔5个月,临床检查患儿眼球运动自如,眼球突出症状完全消退。给予服药量递减,10 mg顿服维持两周,5 mg顿服维持至复查,给予增强CT扫描,提示眶底区无明显强化占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合我们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该例球后区血管瘤的治疗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尤其是增生期血管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一线药物,甚至有望替代糖皮质激素,值得临床推广。